署前广场
碑林
仪门
大堂
穿堂
西书院
说到衙门口,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句话:“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实际上,衙门口朝南开取自《易经》上所讲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意思,不含有任何的贬义。
大门上悬的匾额,上书“河间府署”四个字,即古代官员的办公场所。大门楹联,“濒沧海,襟太行,京南第一府;理繁难,剸紧要,冀北无双衙。”突出了“京南第一府”,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上联说地理形胜,下联说政务繁要。
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一亭,东侧的是“申明亭”,凡有不孝不悌、辱骂尊长或乱伦兽行、奸盗赌博等坏人坏事的,写于亭中黑榜之上,六年不再犯者,才可擦去其姓名。西侧的是旌善亭,亭内设有红榜,用来表扬义夫节妇、孝子顺孙、修桥铺路、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的。
进入大门,可以看到在府署址挖掘中出土的一部分文物。矗立在南面的三座石碑,西侧的是大清康熙二十五年的重修蒙云寺碑记(楷书);中间的是明嘉靖二十九年十月的河间府重修廟学记(隶书),庙学旧指设于孔庙内的学校,原立于河间市第一中学;东侧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重修潮海寺碑记,原存放于郭家村中学(楷书)。
东侧摆放的两座石碑,右边的是民国九年的河间府重修东大街碑记,左侧是乾隆御碑。
北侧左面这座白色的石碑是年代最久远的元致和元年的增修潮海寺碑记(楷书),出土于城北民台头村。经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文物。
进入大门眼前的高台建筑,叫仪门,是府署衙门的第二重正门。中间大门平时是关闭不开的,只有逢新官上任、皇帝登基、节日祭典的时候才开。通过此门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只有与知府品级相当或者高于知府的官员才能从此门进入。
眼前这座雄伟壮观的建筑,就是河间府署主体建筑——的大堂。
大堂又称“公廉堂”,是知府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河间府署大堂,是全国现存的地方衙门中气势最为雄伟的大堂之一。面前的这个柱础石,它与对面那个同为河间府基址发掘中出土的,经专家鉴定为元代的,所以我们大堂也是按照元代的规制所建。
大堂正中屏风绘有山水朝日图,屏风上方图有一只展翅翱翔的云雁,这是四品文官的标志。两侧楹联是河间府署的旧联,“此地是七省通衢,冠盖往来,工役纷繁,漫说一官能尽职;自古称九河故道,田多斥卤,岁苦灾歉,评将何属为斯民。”短短四十多个字,既把河间的地理位置、民生疾苦交代清楚,又与政府治理联系起来,提醒府署官员尽职为民,勤政廉政。大堂左右两侧陈列的仪仗以及“肃静”“回避”等为高脚牌,府台出巡时,衙役们手执“肃静”“回避”等高脚牌在前面开道。左右两侧的墙上是明清两代河间知府名录。
河间府署是除了北京故宫外唯一有穿堂的地方衙署建筑,穿堂的作用主要是供审案中间知府临时休息及遇到案情发生重大变化商议策略的场所。
西书院以前为知府及府内官员读书及文化交流的地方,现为“诗经斋”。河间是诗经的发祥地和传承地,河间府署的诗经斋中藏有旧籍《诗经》各类版本八千余册,2003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收藏《诗经》版本之最”。